青春期教養|反叛期是父母轉變育兒模式的關鍵階段 愛與控制只是一線之差
青春期教養|小朋友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多次反叛期,這些時候最考驗家長的教養能力。如果小朋友渴望獨立,開始不聽管教,家長應如何應對?正向家長教育專家辰民爸爸剖析如何與處於反叛期、青春期的孩子溝通,管教時要記得懂比愛更重要。
青春期教養 考驗育兒適應能力
英國著名心理學家Claire Weeks曾說:「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,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,那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愛。」
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,孩子在青春期是學習獨立的過渡期。
近日,有一名小升中的家長和我訴說:「孩子到了六年級後,就像變了一個人,事事與我對著幹;學習效能每況愈下,沉迷上網打機;經常與同學聊天,把我的話當空氣啊,又生氣又不爽。」
更難過的是,孩子經常講:「別再迫我,再迫我,我死了算!」
根據研究發現,青春期是心理反覆的階段,更是考驗忠誠關係的關鍵時期,孩子既希望建立獨立的個人身份,但因為缺乏知識、經濟和經驗,現實生活卻要依靠父母,模棱兩可的狀況,導致孩子情緒起伏大。這時期也是考驗家長教養能力和育兒模式的黃金階段。
試想想本是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生人勿近,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,令很多家長擔心和不安;講道理被頂回來,一言九鼎,家長稍一不慎打罵孩子,更會親手把孩子推得更遠,成為敵對關係。
問題是:為甚麼一到青春期,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?
愛並不代表「控制」
我曾經接過一個輔導個案,叛逆青少年打罵父母,印象非常深刻,個案中的少年和我說過以下的話:
「我父母總是把我當小孩,覺得我甚麼都不行,他們根本沒有認真看過我,了解過我,他們總把他們的思想硬加於我,我的想法只有幼稚和沒用,受夠了,不要再煩我,我控制不了自己,我只求快點長大,遠離他們。」
這是非常殘酷的一個悲劇,言語間大家也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,但問題是為甚麼愛到最後變成關係破裂?
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,我們經常把愛混淆,只要我的出發點是愛對方,不管我用甚麼方法,對方也應該欣然接受。
當一個人每天與不了解自己的人相處,一個人不斷付出,另一個持續不領情,彼此從心底獲取不了被「愛」和被「理解」,這種愛慢慢會變成慢性毒藥,毒害了彼此的關係。
而孩子每一個「問題行為」背後,其實也藏著心理需求,期待別人看見和理解。
給予空間及支持
根據美國心理學家David Elkind的理論,在騷動的青春期,孩子就像鐘擺理論,一面是童年,另一面就是成年,中間還有一個懸空階段,他們急需得到身份認同,讓自身有充分準備下面對成年人階段。
因此,青少年既需要空間讓自身面對不同經歷,解決困難建立能力,同時又期待父母分享寶貴經驗,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考,從而作出最正確的決定。
所以,奉勸各位高小生或中學生的家長,好好學習,了解與孩子相處的溝通模式,明白他們真正的心理需要,讓愛能有效傳遞,也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,這樣才能幫助讓孩子過渡青春期。